HYBE报告书引发业界人士批评!「未收到道歉联繫」、「与HYBE的接触更加小心」

目前在K-POP界引起轰动的HYBE「内部报告书」,因包含对其他经纪公司偶像的丑闻与诽谤性内容而引发争议。该报告书的制作者已被解职,HYBE的CEO也已公开道歉,但事件的影响仍未平息。

据CBS No Cut News报导,对此事件他们採访了多位娱乐业界及音乐业界的从业人员,受访者皆对此表示了负面反应。


“异例的报告书…「身为业界人士感到羞耻」”

娱乐业界人士B表示:「如果要撰写报告书,应该是去分析『为什么这张专辑成功』或比较各国活动成绩等。那些在业界待久的前辈们也说『从未见过也未写过这样的东西』。如此荒唐的文件完全不具普遍性。在午餐会议上也提到这件事,大家都说『拉低了业界的格调』,作为业界人士真的感到非常羞耻。」

娱乐业界人士F表示:「如果是对成功之处进行整理,通常会运用新闻连结来辅助。不会大肆分享负面内容。如果有负面话题,最多只是提醒『这样的事情需要注意』,并不会如此明目张胆地讨论风险。」

业界人士G则表示:「确实可以确认量化的部分或调查负面报导的比例,但不会像HYBE文件那样,把个人的想法当成行业的规则来写入报告书。」

问题的根源在于娱乐业界出身者过少?

在文件公开后,HYBE发表了两次官方声明,内容截然不同。国政监察进行的第一天,HYBE强硬表态称这仅是为了监控而收集的意见,并不代表HYBE的立场,反而强调会追究流出责任。然而几天后,CEO却发布了道歉声明。是否因缺乏业界经验而无法估量影响程度?

对于初期应对的不足,业界人士认为,HYBE的高层中来自娱乐业界的人较少,导致了这一结果。前CEO朴智元和BIGHIT的代表申英宰都来自游戏公司Nexon,Source Music代表金周永则是汽车制造商背景,前PLEDIS娱乐代表李多惠出身于乐线,首席运营官金泰浩则曾在NAVER和Daum工作。

娱乐业界人士B表示:「我们之间也在说,『HYBE为什么要提一些不必要的事情反而引来批评』。大家都在问,『没有应对危机的控制中心吗?』」

音乐业界人士E表示:「他们可能认为这是一个急需时间的事件,内部已做出相关判断。然而,由于处理得过于急促,才导致这种情况,这有点遗憾」「从一开始就错误百出,所以现在无法收拾残局。」

音乐业界人士H则提到:「现在HYBE内部有很多并非来自娱乐领域的人,他们可能因不熟悉业界和相关事件,而採用了如此强烈的表达方式。」

另一位音乐业界人士I表示:「这内容不像是会在会议中讨论的,而更像是酒席间的闲谈。(文件作者)似乎有讨好阅读者的意图?像是为了提升自身和旗下艺人,而去中伤他人的恭维话。如果读者熟悉业界,作者根本不会这样表达。反而像是在向对业界缺乏经验的人灌输知识。」


HYBE代表「向其他公司致歉」……业界人士:「未听说收到过道歉」

HYBE的CEO李在相在道歉信中表示:「对于报告书中直接使用了对K-POP艺人的刺激性、原色性表达,包含了创作者个人见解与评价,并将其作为文件保存下来,公司代表承认所有错误,深感责任。」,并透露「已联繫受害的经纪公司进行直接道歉」,负责起草文件的部门主管已被解任。

娱乐业界人士D表示:「这只是幼稚的断尾求生。问题不在于他(A室长),而是应追究高层的责任,这种做法根本无法接受。从CEO的态度中很难看出真诚。应该由房时爀议长和高层承担责任并亲自致歉。他们说联繫了各公司致歉,但截至昨天(10月30日),并未听说有任何公司收到联繫。这部分难以核实,看起来像是想草草了事。」

HYBE的企业文化存在问题

歌谣界人士I表示:「报告书的内容已经让人恼火了,但只解僱一个人,让我联想到政界和财阀常用的不良手段,这让人气得更厉害。HYBE成为大公司后,难道就变成这样了吗?不论理由为何,应该承认错误并反省,却还在说『并未进行反向宣传』,这让人觉得他们是不是过于轻视当前的情势了。」

另一位歌谣界人士H则指出:「若看谢罪信,署名是以李在尚代表的名义发出的。虽然他在上任前也属于C级(高层)并确实收到过这份报告书,但谢罪的责任真的是他该承担的吗?他上任才不久。」他还说:「是否在更高层、CEO级的层次上相互联繫致歉尚不清楚,但作为实际执行层,我们并未接到任何联繫。」

(据悉该报告书至少从2022年初就开始编写。)

娱乐业界人士G表示:「如果公司有正确的价值观,发现这报告不合适时应该早已停止了。这并不是收集各方意见,而是特地编写并提交的报告书。仅仅是存在这样的撰写团队、并在这段『长时间』内编写和报告,已经足以证明公司本身的价值观。」

另一位业界人士C则说:「最大的问题在于HYBE经营层看待娱乐行业的视角。如果他们对行业和艺人有真正的热爱,看到该报告书时至少会下令进行净化处理。但显然没有人感到不适,才会让报告持续存在这么长的时间。否则,就是公司内部氛围的问题,让任何一个成员都无法轻易提出异议。」

娱乐业界担心会带来错误印象

业界人士G表示:「HYBE自己一直警惕着所谓的『娱乐感性』,但因为缺乏自我净化能力,最终可能会被归结为『因为是娱乐行业才这样』。我很担心那些想要进入业界工作的人,看到HYBE的报告后,会误以为必须这么做,从而对行业的价值观产生错误认知。」

另一位业界人士B则说:「K-POP的偶像商品化常被批评,而业界也一直在努力超越这一点,试图创造更好的文化。然而,这次事件让人觉得这些努力变得黯然失色了。」

歌谣界的E人士表示:「作为业界最大公司的一些阴暗面被揭露出来,恐怕会让人误以为『整个娱乐圈都是这样』,这一点实在令人遗憾。」


HYBE vs. 闵熙珍

业界人士D表示:「HYBE与闵熙珍的对立持续发酵,不仅影响了K-POP市场本身的缩小,甚至也妨碍了中小规模公司的发展。真正投入心血的人们也因此受到牵连。」

业界人士F表示:「希望这个事件早日平息。现在有许多团队准备回归,但HYBE与闵熙珍之间的问题扩大了各种议题,让宣传团队承受巨大压力,大家都在为此头疼。」

报告书内容,偶像们也知情

业界人士B表示:「艺人们也都知道了这件事。我们内部的成员们也为此感到受伤和愤怒,一度思考是否需要採取应对措施。」

歌谣界的E人士则说:「如果(SEVENTEEN成员)夫胜寛写了那样的文,可能是因为报告书中点到名字的当事人也看到了相关报导内容,或者他们的周围人通过某种管道传达了相关内容。」

与HYBE偶像接触,可能会变得谨慎

业界人士G表示:「许多艺人是未成年人,或者是刚开始社会生活的20多岁年轻人,(不论经纪公司)彼此之间都相处融洽。不过,为了保护艺人,今后可能需要更加谨慎。」

他接着说:「即使是出于善意进行的合唱、合作舞台或挑战活动,如果每次都被评价,甚至成为踏板,那么我们会感到有些恐惧和不安。不管预期有多么积极的效果,公司首要应该是保护艺人的心理健康。短期内,可能要对与HYBE的接触更加小心,避免出现无法一起合作的情况。」

这篇文章 HYBE报告书引发业界人士批评!「未收到道歉联繫」、「与HYBE的接触更加小心」 最早出现于goodins.top。